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稳步发展,民用机场建设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具备简单功能到逐步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1953年12月3日,经政务院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为首都机场确定场址,选在当时的北京市顺义县天竺镇。
1954年,新建首都机场工程项目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的建设,1958年3月首都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新中国民航也从此有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备、条件较好的民用机场。
1955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建的北京首都机场工程破土动工。图为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楼建筑工地
1955年,北京首都机场土方工程地面碾压
1956年,北京首都机场工程全面展开,驻场施工单位和人员高峰时达18万人。图为场道建筑工地现场
1956年冬,北京首都机场建设工人敷设电缆线
1958年新建的北京首都机场工作区和飞机维修基地全景
1958年3月1日,北京首都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航专用机场。图为北京首都机场停机坪
1958年3月启用的北京首都机场第一座航站楼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在华北地区,民航虽然陆续建设了一批民用机场,但大多数机场规模较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渐增多,首都机场的国际航线随之增多。
为适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起降需要,自1974年起,首都机场自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1984年全部完成,历时10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可以起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航波音747型客机。
1980年1月1日,首都机场新建候机楼正式启用。该工程1974年8月开工,1979年9月竣工试运行。图为竣工庆祝大会会场
1980年改扩建后的首都机场是中国第一个双跑道机场。图为机场航站区
期间,新建的首都机场航站楼于1980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建筑之一。“七五”期间,民航陆续引进大型中、远程宽体式喷气飞机,使民航机场在建设标准、规模以及安全保障等各方面不断提高。
随着航空运输需求量日益增长,国家对民航机场建设的投资比重逐年增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经过两次大规模改扩建成为4E级机场,机场内建有当时我国民航最大的综合性飞机维修基地(AMECO),拥有亚洲最大的机库和飞机维修设施设备以及先进的服务设施设备,是全国枢纽机场和航空客货运集散中心。
1990年扩建的1号航站楼(T1)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第二座航站楼
1995年10月26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第二次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图为建设中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1999年11月1日启用的2号航站楼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第三座航站楼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号、2号航站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和2号航站楼的连接廊桥
200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对民用机场建设的投入,并逐步拓宽机场建设融资渠道。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启动了以3号航站区为核心的第三次大规模扩建,建设用地22200亩。
扩建规模按2015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年飞机起降50万架次、年货邮吞吐量180万吨设计,新建第三座航站楼、第三条跑道及飞行区等配套设施,总投资167亿元。扩建工程于2004年3月开工,2007年10月竣工,2008年2月投入运营。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拥有3座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3条跑道、双塔台同时运行的大型航空枢纽机场。
2004年3月28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3号航站楼为核心的第三次大规模扩建工程正式开工。3号航站楼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修建的第四座航站楼。图为扩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
2004年3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第三次扩建工程开工后,机场飞行区不停航运营
2008年2月建成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和飞行区
为破解北京地区航空硬件能力饱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2012年1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北京新机场建设项目。场址位于北京大兴榆垡镇,占地43000亩。建设规模按照202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4F,总投资790亿元。北京新机场于2014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2017年12月31日,航站楼工程实现功能性封顶封围,计划于2019年7月建成投产。北京新机场作为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源。
2018年4月28日,工作人员在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前高架桥上施工 (摄影/新华社 张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