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正点率是怎么回来的——记
民航局控总量调结构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
“这次还是正点起飞!”这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旅客觉得自己的航班越来越正点了。这绝不是错觉,因为我们的航班正点率提高了近20%!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冬春航季(2017年10月29日~2018年3月24日),在全国民航航班量持续保持增长的同时,航班正点率显著改善,达到83.40%,首发航班机场放行正点率为85.18%。
近年来,民航保障系统满负荷运转,持续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与民航综合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7年1月~8月,全国民航航班平均正点率仅为66.22%,2017年7月一度跌至50.72%。“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正常的关系,严格把控运行总量,科学把握运行标准,持续改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支撑。”在去年8月民航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民航局局长
冯正霖针对航班延误的顽疾开出了“四管齐下”的“药方”。
一手抓航班总量严控,一手抓航班结构调整。自去年10月以来,全民航努力提高航班运行品质,航班正点率触底反弹,实现运行总量与资源保障能力的匹配,民航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出实招 讲实效
实现航班总量与资源保障能力的平衡发展
大辉是北京首都机场运行指挥人员,以前他经常接到身边人的电话询问“为什么飞机又延误了?什么时候才能起飞?……”一度,连家人都不理解了,“看你每天都恨不得长在单位,可是航班怎么还是延误?”然而,最近他明显感觉到身边询问航班情况的电话大量减少。“见面或者打电话,大家都不由地问,‘最近你们采取什么措施了?航班延误少多了!’”
大家关心的这个措施正是民航局在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把控运行总量调整航班结构提升航班正点率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2017年10月以来,民航各单位协同推进把控运行总量调整航班结构,科学把握运行标准提高空管运行效率,航班正点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民航业的高速发展,航班持续高位运行,保障系统满负荷运转,航班需求与空域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航班正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民航局空管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航实际航班运行总量与航班正点率存在着一定数字逻辑关系:在典型条件下(即无大面积、多点性复杂天气,无其他空域用户大面积活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一旦突破该点,航班正点率将急剧下降。
“单纯地追求高速度、‘铺摊子’式的发展,将对航班正点率造成严重影响,更不适合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需要。控制航班运行总量,就是要在容量和流量之间安装一个开关。开关的松紧则取决于航班安全与航班正常的实际情况、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速度,取决于综合保障能力提升与航空发展需求增长的匹配速度。”民航局空管办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例如,现在民航的资源保障能力已经到了天花板,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我们就要把开关拧紧一点”。
但是,拧紧绝不等于拧死。控总量不是不增量,也不是减量,而是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对航班总量增幅进行宏观调控、精准调控,促进航班总量与资源保障能力的平衡发展,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
自去年底,民航局按照主协调机场、辅协调机场增量控制在3%以内,胡焕庸线东南侧机场时刻总量增量控制在5%以内,非协调机场最大增量不超过30%的原则,对全
国航班总量精准调控,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在大流量航段进行把控,在关键运行时段进行把控。2017年冬春航季定期航班计划总量比2016年冬春航季控增在5.7%,2018年夏秋航季定期航班计划总量比2017年夏秋航季控增在3.2%,实现了把控运行总量与提升民航安全、正常和效益水平的有机统一。
有业内专家分析,把控运行总量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地,不仅把全行业拉回到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轨道,同时也为效率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窗口,对民航业稳健发展意义深远。
调结构 促效率
提升各地机场首发航班放行率
我国的空域纵横着894条总长度22.02万公里的航路,日均飞行超1.4万架次。在这个互联互通的系统网络中,空中交通流量是否有序顺畅,与流量均衡密切相关,个别航段或者航路点的流量过大,将引起整个网络的积滞,并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民航整体运行效率。其中,始发航班正点率尤为关键。
按照运行普遍规律,单跑道机场最大起飞时刻安排一般不超过机场容量标准的80%,双跑道及多跑道机场最大起飞时刻安排一般不超过机场容量标准的75%。一些高密度机场首发航班放行正常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起飞时刻数量安排过大,造成“天然延误”。
以上海为例,以结果为导向,从机场放行正常性客观实际倒推,通过优化上海虹桥、上海浦东航班时刻结构,在华东地区空域精细化改革、空管机场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上海两场的航班正点率得到了快速提升。2017年冬春航季,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的航班正点率高达87.25%、89.74%。
尝到这一甜头的还有北京首都机场。2017年冬春航季,首都机场强力调减了14个早出港航班时刻,并将其均匀分配至10时至22时非出港高峰时段执行,全天进出港数量保持不变。通过优化航班结构,首都机场早出港航班压力逐步减轻,后续航班积压状况明显改善,旅客出行品质也得到提升,首发航班机场放行正点率达到82.75%,同期相比提升了24.63%。
在控总量调结构的同时,民航局全面部署空管运行效率提升工作,出台了《关于科学把握运行标准进一步提升空管运行效率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行间隔。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要求,到2018年9月30日前实施雷达管制的区域管制单位间移交间隔将缩小到20公里;在2018年12月30日前,区域运行间隔平均值小于15公里、进近小于7.5公里。在有条件的机场实施5公里五边最小雷达间隔,还将试点缩小近距平行跑道起降间隔。“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行业间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航班运行效率”。
正点高 投诉少
给公众带来满满获得感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航班正点率的提升。今年两会期间,委员代表纷纷点赞航班正点率的提升。作为企业家,在空中“飞来飞去”是生活常态,浙江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明显感觉航班正常性提升了许多,“以前不延误是新闻,现在是延误了才是新闻。”
各航空公司的空乘也有着切身体会,曾经详密制定的用于安抚延误乘机旅客的手册,如今没了“用武之地”,甚至“今年除夕夜还提前回家赶上了年夜饭”。
在民航局消费者事务中心,接线员们明显发现不正常航班的投诉减少了。中心副主任李洪涛告诉记者,“过去一个航季,国内不正常航班投诉占比同比减少了8%”。
尽管成绩显著,但民航人仍然清晰地意识到,季节性公众出行刚性需求与综合保障能力的矛盾依旧长期存在。空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干支航线并不协调,如何在把控运行总量中,发挥支线机场的腹地作用和人口红利,激发支线航空市场需求,提高中小机场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促进支线机场、支线航空发展,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
有意思的是,对于航班正点率,民航单位和公众的体验正在倒转。与公众逐渐放松的心态相比,如今民航各单位对航班正常工作看得更重。如何在航班高密度、大流量运行的情况下,让公众一以贯之地享受到更加正点的出行服务,考验着所有民航人。
“冬春航季过去了,马上就要进入雷雨频发的夏季,未来在航班结构的精准调控方面,民航局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建立各种长效机制。”记者了解到,民航局正在推动建立精准调控、动态调控、分类调控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夏秋航季、冬春航季不同地区不同机场航班时刻差异化调控长效机制,着力建立机场容量标准调整和航班时刻供给相同步的长效机制,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让公众乘机出行有满满获得感。